端午期間,各地紀念屈原的各種活動沒有停止,如線上線下的詩朗誦、賽龍舟等。在這些活動的背后,我們是否思考過:祭奠屈原的意義是什么?
祭奠屈原,是祭奠逝去的一代忠魂。屈原名平,戰國時楚國人,他學識淵博,是著名的詩人、政治家,曾任楚國要職左徒、三閭大夫。他熱愛楚國,主張改革朝弊、明法治國。但他振興楚國的夢想和主張觸犯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,遭到舊貴族的反對和讒害,最后被楚襄王放逐,漂泊于沅、湘流域。在汨羅江畔,屈原以愛國主義良知深痛惦念災難深重的祖國和人民,雖身居蓑草棚中,仍憂心忡忡。后秦軍攻破楚都郢,屈原悲憤交加,所有的希望都破滅了,遂于當年農歷5月5日自沉汨羅江而死?! ?/p>
一代忠魂飄然逸去,為我們留下《離騷》《天問》《九歌》《招魂》等偉大詩作,把詩人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、對國家的憂慮、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留在了史冊上?! ?/p>
學習屈原,我們要學習他偉大的愛國精神,高尚的人格魅力。據《史記·楚世家》云:“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。高陽者,黃帝子孫,昌意之子也”。所以,“帝高陽之苗裔兮”,其本義應該是:我屈原是黃帝的子孫,應該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,理應分享黃帝子孫的光榮和權利,也應承擔黃帝子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。豪言壯語,洋溢著詩人作為黃帝子孫的民族自豪感,更突出了詩人振興楚國、統一中華的歷史使命感?! ?/p>
在屈原的作品中,我們可以讀到他憂國憂民的思想,充分表現出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對楚國黑暗腐朽統治的批判。屈原《離騷》中的經典名句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雖九死其猶未悔”“長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艱”,屈原那一顆憂國憂民的心,在一行行滿含深情的文字中袒露無疑。而流傳千古的“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”表現出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執著、不屈和矢志不渝的無畏精神和堅定信念?! ?/p>
屈原是一個有著堅定政治理想,有抱負、有作為的詩人,兩千多年來,屈原的愛國精神激勵著中華民族。學習屈原,我們要學習他事事以國家安危為己任,不避乎死生之禍,勇敢地面對現實,迎接嚴峻挑戰的毅力;學習他為國為民的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?! ?/p>
屈原的愛國精神、高尚的人格魅力、光輝的愛國詩篇,是我們代代相傳的精神財富。